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秘鲁天气预报15天查询_秘鲁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07-11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高一生物和地里的2.西红柿的生长过程3.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4.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5.辣椒的种植方法简单跟你说一下吧拉尼娜现象是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由于东南信风的作用使得吸收太阳辐射较多的表层海水被吹走,露出底层温度较低的海水,加上有秘鲁寒流的作用,以及沿岸上升流使得底层的冷水上泛。而拉尼娜现象使得东南信风加强,吹走了大量温暖的表层海水,也使得上升补偿流和秘鲁寒流的增强,使得海水

1.关于高一生物和地里的

2.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3.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

4.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5.辣椒的种植方法

秘鲁天气预报15天查询_秘鲁天气预报

简单跟你说一下吧

拉尼娜现象是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由于东南信风的作用使得吸收太阳辐射较多的表层海水被吹走,露出底层温度较低的海水,加上有秘鲁寒流的作用,以及沿岸上升流使得底层的冷水上泛。而拉尼娜现象使得东南信风加强,吹走了大量温暖的表层海水,也使得上升补偿流和秘鲁寒流的增强,使得海水温度持续偏低,也使得海面上空空气的温度持续偏低。

关于高一生物和地里的

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8-02-02 10:17:18 光明网-光明观察

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这句气象界的名言说明当前气象科学理论的混乱和无奈。气候问题的政治化并没有给世界气象科学带来繁荣和发展,相反,全球变暖变成了紧箍咒,限制了气象工作者的思维和理念,妨碍他们通过理性思维对现实的自然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还原气候变化的自然过程,鉴别人为干预的程度,是当前气象

界的重要任务:自然力的调节作用不能忽视[1]。

一、暴雪事件与全球变暖有关的观点

据新华社电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为何今年冬天特别寒冷?气象专家解释,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恰恰说明全球变暖的趋势仍然不变。广西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安宁说,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的趋势,会使得气象极端事件增加,这次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极端寒冷天气过程,仍是全球变暖趋势的一种表现[2]。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预计:南方大范围、高强度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将一直持续到2月初。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极端性天气事件是全球变暖造成的。”科学家有一个观点,认为全球变暖会使得极端天气增多。像这次大范围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冻雨天气过程,就是一个极端天气事件。按照上述观点解释,全球增暖可能是造成因素之一。具体来说,从全球大气平均状况来看是在升温,但不是平均升温。由于全球大气能量基本守恒,而大气在不断流动,有些地方温度特别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温度非常低,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极端性天气事件是全球变暖造成的[3]。

1月27日下午六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红色警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说:“中央气象台自设立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后,第一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这是一次50年来最强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的天气事件。”在肆虐的雪灾面前,许多人充满了困惑,不是说气候变暖了吗?“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现在是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的日子减少了,极端冷和极端热的天气都增加了。总的变暖趋势并没有改变。”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吴兑解释说。据气象专家说,大雪也是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形式[4]。

二、暴雪事件与全球变暖无关的观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对本报记者解释说:“就气候本身来讲,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也会出现气候异常和极端天气事件。正如前些年北京等地出现暖冬一样,气候变化与整个大气环流有关。从气候上讲,总有一段时间偏旱,一段时间偏涝,或偏冷,或偏热。”陆龙骅称,尽管从目前来看,很难将南方雨雪冰冻天气与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联系起来,但全球变暖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增加。“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人为因素究竟有多少,这很难说。”陆龙骅称,“但对人类来说,我们就一个地球,在没有完全弄清真相之前,还是应该加强自我约束,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自然,善待地球[5]。”

本报华盛顿1月31日专电 对于近期中国南方地区连日来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天气,一些国际专家认为这种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全世界最大科学实体之一、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资深气象学家尤金·伯尔利认为,中国的特大雨雪与全球气候变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整体来说,全球的气候已经失衡,天气异常的情况很难用单一的理论解释。”他说。世界气象组织一位权威人士30日也表示,此次中国出现的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世界气象组织在2007年11月公布报告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08年第一季度。在本轮拉尼娜现象中,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而在典型的拉尼娜现象中,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会比通常情况下高一些。因此,气象组织预计,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会出现异常波动。据报道,本轮拉尼娜现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多起异常事件。日本专家认为去年8月日本国内破纪录的最高气温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秘鲁海滩去年发现大量死鸟,专家认为是由于海水因拉尼娜现象而变冷,鱼类离开了通常所处的位置,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非洲媒体则报道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了去年的西非洪灾[6]。

路透悉尼1月31日电 科学家们称,在中国导致60余人丧生的暴雪天气和全球气候变暖没有直接联系,而只是冬日严寒气候和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极端天气事件。澳大利亚气候学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协议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撰写人之一PennyWhetton表示,中国对于此次暴雪气候的解释是正确的,中国面临的恶劣天气和全球变暖没有直接联系。“此次暴雪天气是自然结果。每隔数年或者数十年,导致极端天气现象的条件就会出现,”Whetton对路透说。“由于全球正在变暖,这种极端寒冷天气可能不会以更高频率或强度出现。”不过,随着中国天气变暖,中国寒冷的北部地区可能将面临更多的暴雪天气,因为大气层湿度上升将创造出与导致目前中国南方降雪类似的天气条件。“降雪的滞留时间可能会变少,但冬天可能会遭遇更多的严重降雪,”澳大利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分析部门负责人DavidJones说。他同意中国暴雪天气和全球气候变暖并无直接联系的说法,指出洪水、热浪和火灾才是上升的全球温度和降水增加的直接表现[7]。

三、科学争论的必要性

全球变暖会使得极端天气增多,但是,极端事件可划分为极端冷事件和极端热事件。如果全球变暖使极端冷事件增多,全球变暖的总趋势还能够继续存在吗?

“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如果不是出

自气象专家之口,人们一定会误以为是一句哲学家关于地狱与天堂转换之门的名言:谬误构成了科学的阶梯。当中国人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中庸之道或思辨哲学就会应运而生——千方百计寻找对立事物的沟通渠道,为流行的权威理论修修补补。黑是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冷是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白马非马;白狗黑,如此等等。小学教员一定会把“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当成病句,批上零分。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全球变暖的错误理解导致人们对寒冷肆虐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甚至失去了基本的理性思维。

全球变暖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定律吗?如果不是,就可以根据实践的变化加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曲解和诡辩都是多余的。如果是,请给出相应的历史证据:用百年的气候史来推翻上亿年的气候冷暖变化规律,全球变暖理论不仅需要重写历史,而且面临愈来愈多的自然变化的严峻考验。

气候的自然过程是有明确的冷热标准的,低于标准的就是冷,高于标准的就是热。如果“寒冷肆虐是全球变暖的表现”,那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防寒和防高温都不可偏废。这不是一句废话吗?根据这一推理,雪山冰川是全球变暖的最高境界,因为那里是寒冷肆虐的地方。

事实胜于雄辩。曾乘坐"雪龙号"前往北极考察的我国科学家称,根据最新综合研究结果,全球环境正在发生大的变化,目前处于一个大转型期,在转型期内,以年计到10年计的短周期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灾害性气候可能有所增加。据介绍,对冰川、黄土和深海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气候变化规律是以10万年为一个周期,其中一万年为温暖期,九万年为寒冷期。现在地球正处于一万年的温暖期将结束,逐渐向寒冷期过渡的阶段。从速度上看,地球由冷期转暖期的变化较快,而由暖期到冷期的变化比较慢。科学家们认为,全球近期仍有变暖之势,这主要与生物圈中人为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有关。数据表明,地球上近150年来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已超过了地球以往近10万年的变化。这主要是工业革命后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在气候转型期内,如果地球自然因素使气温向寒冷转变,就会与人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等因素相抵;气温不会明显下降,甚至还继续小幅上升。70年代就有专家预言地球的寒冷期到了,结果气温不降反升。专家介绍说,在气候的转型期,地球以10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幅度会加倍,因此不排除在几年的高温后低温期突然降临的可能性。所以转型期内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预防各种变数气候的产生[8]。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资深气象学家尤金·伯尔利认为,中国的特大雨雪与全球气候变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整体来说,全球的气候已经失衡,天气异常的情况很难用单一的理论解释。”显然,温室效应不是控制全球变化的唯一因素。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介绍说:“2007年11月和12月,我国呈现出明显的暖冬迹象,不过进入今年1月之后,大部分地区温度就突然下降,这跟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欧洲、加拿大、美国都遭到了暴风雪袭击惊人地相似。这两起例子,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之后,暖的大气层跟海洋的地表作用以后,将产生出一种异常现象,也就是极端气候现象大量增加,某一个地方在某个时段,会突然变得非常冷[4]。”

全球气温变化是一场长期的争论,波动变化是周期规律[9]。“2007年11月和12月,我国呈现出明显的暖冬迹象,不过进入今年1月之后,大部分地区温度就突然下降,这跟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欧洲、加拿大、美国都遭到了暴风雪袭击惊人地相似。”这两起气候突然变冷的例子,需要相应的变冷机制来理解,季林的“潮汐调温说”和郭增建的“深海巨震调温说”值得世界关注[10]。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1日接受专访时表示,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以及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是中国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入冬以来,中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这表明,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此次灾害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摄氏度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预计这次拉尼娜事件将至少持续至春末,并可能成为一次较强的拉尼娜事件。”此外,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此次灾害天气的直接原因。“总体上看,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属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等特点[11]。”

我们需要对全球冷事件的理智分析和资料对比,全球变暖不是包治气象百病的灵丹妙药[12],具体的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不同观点的存在是必然的,科学的争论有助于相互沟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相得益彰。

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初中学的生物和地理,对高中我觉得没什么用,而且高一学的很简单,上课时认真些就够了,只要考前背背就能考好了!不必太关注与初中有什么联系,我初中生物课都只是划划书,到高中也没觉得生物难。除非你选这两门做加一,否则不必太在意!

高一生物(我认为主要的如下):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维生素) 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细胞结构和功能(各类细胞器、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生物膜系统 质壁分离实验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中心法则(DNA复制、转录、翻译)

各类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高二学,掌握技巧就不难了)

高一地理(复制来的,稍微改动了一下):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 暖锋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

番茄从播种发芽至果实成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开花坐果期和结果期四个阶段。

1、发芽期

从种子发芽至第一片真叶出现为发芽期。具有高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期为7~9天。 种子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与良好的通气状况。种子发芽后,先长出胚根,然后胚轴伸长,把子叶顶出土面,子叶展开后生长点破心长出第一片真叶。

2、幼苗期

从第一片真叶出现至开始现大花蕾为幼苗期。幼苗期的前期只有营养生长,后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同时开始了生殖生长。 夏秋季节,幼苗期通常只需45~50天就可完成,但冬春季节由于环境温度低、光照弱,植株生长缓慢,常需要55~65天才能通过幼苗期。

3、开花坐果期

番茄从现大花蕾至第一穗果实坐住, 为开花坐果期。 此阶段植株从以营养生长为主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存阶段过渡。 开花期的长短与品种特性、 栽培环境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的开花期集中,并且经历时间短;同一品种在高温环境中比在低温环境中开花期要短。

4、结果期

番茄从第一穗果坐住开始膨大至果实成熟并采收结束为结果期。 番茄是陆续开花连续结果作物。当第一穗果实长至核桃大小时,第二穗果已开始坐果并陆续开花。 结果期的长短由品种类型、环境条件、栽培方式等因素决定。长季节栽培,只要条件适宜,结果期可达9个月甚至1年以上。

扩展资料

番茄最早生长于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是一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浆果。因为色彩娇艳,当地人把它当作有毒的果子,视为“狐狸的果实”,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来对待。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为流传。但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

百度百科-西红柿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所有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副高压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到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高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变换位置。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地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度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所以,地理环境是整体性的,它们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辣椒的种植方法

1、东南信风减弱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2、地球自转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扩展资料:

一、判断条件

判断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条件有气压变化、风向变化、海温变化、海平面高度变化、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和旱涝反常等。一般认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连续六个月高出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现象。

二、影响

最为确定的影响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

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它原产于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原产地是墨西哥。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将胡椒带回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明代传入中国。陈昊子的《花镜》有番角的记载。如今,它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蔬菜。是辣椒的中轴胎座。胡椒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状披针形,花白色。大多数水果像毛笔的笔尖,但也有灯笼形和心形。果实未成熟时是绿色的,成熟时变成红色或**。一般辛辣,用于食用和药用。一般所说的“辣椒”指的就是这种植物的果实。还有红海椒、大椒、辣虎、广椒、川椒。最辣的是印度魔鬼辣椒。胡椒与果实、根和茎一起入药。6-7月采收红果,晒干。辣椒也是一种非常刺激的食物,是很多人的最爱,尤其是四川人以吃辣出名。辣椒不仅是它的辣味可以刺激我们的食欲,而且对暖胃驱寒有很大的作用,对治疗消化不良也有很好的效果。辣椒的生长特性辣椒在生长初期就发芽了,一般播种后5~8天左右出土。15天左右出现第一片真叶,萌芽出现为苗期。花期是从第一朵花穗到坐门椒。结果期从坐果到拔苗。辣椒的适宜温度在15度到34度之间。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度,发芽需要5~7天。当温度低于15度或高于35度时,种子不会发芽。苗期要求高温,白天25~30度,晚上15~18度最佳。幼苗不耐低温,要注意防寒。如果辣椒在35度,会导致落花落果。辣椒对条件水分要求严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我喜欢干燥的空调。辣椒被淹几个小时就会枯萎死亡,所以地块要平坦,浇水或排水的条件要方便。辣椒可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种植,但其根系需氧严格,应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丰富、透气性好的沙土或两性土中。辣椒生长需要充足的氮、磷、钾,但苗期氮、钾不宜过多,以免枝叶过度生长,延缓花芽分化和结果。磷在花的形成和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而钾是果实膨大的必需元素。在生产中,氮、磷、钾必须相互配合。在施底肥的基础上,做好追肥,提高产量和品质。辣椒根系不发达,主要表现为主根粗壮,根量少,根系生长缓慢,次侧根较多,直至2~3片真叶。根主要分布在植株周围45厘米、10~15厘米深的土层中。露地栽培时,株高多为40~60cm。胡椒花为两性花,自花授粉,自然杂交率约为10%,常为异交植株。果实为浆果,圆锥形,但当植株营养不良、夜间气温低、阳光弱、土壤干燥或种植过密时,果实肥大会受到抑制,形成小果或硬果。即使果实正常。土壤干燥,施肥过多,植物吸水受到抑制,果实就会变短。花椒籽扁平,略皱,肾形,淡黄或乳白色。种子寿命一般为5~7年,但使用寿命只有2~3年。辣椒育苗技术进行整地辣椒生长期长,根系弱。为了使它不断开花结果,必须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和营养条件。种植前应翻至地面10~15厘米深。每亩可施粪肥5000公斤,可掺15公斤~20公斤过磷酸钙。短灌短排作为沟渠,相互贯通,雨后田地里不会积水。水太多容易造成死苗烂苗。静水种植辣椒应在适当的时间种植,以促进早期生根。早期播种是掌握种植期间和种植后管理的主要原则。辣椒也宜种在沟里或平地上。种植时浅覆土,然后逐渐培土封垄。种植后只靠干旱蹲苗,会损伤根系。所以辣椒的苗期管理要蹲苗与否,促苗到底。种植密度让我们把辣椒植株做得紧凑些,适合密植。实验证明,辣椒密植增产潜力很大,尤其是生长到秋天的青椒。适当密植有利于早封垄。由于地表有覆盖和遮荫,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变化较小,暴雨过后根系不会受到太阳的暴晒,起到促根壮苗的作用。一般青椒生产密度为每亩3000~4000穴(双株),行距50~60厘米,株距25~30厘米。一般采用两株或三株一穴。种植方式有大垄单行密植、同垄同密、大垄双行密植等。,均可获得较高的收率。育苗1.种子处理:育苗一般是从春分到清明。将种子暴露在阳光下2天,以促进成熟,提高发芽率,并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或0.5%磷酸三钠或300-400倍高锰酸钾。或1%硫脲20-30分钟,杀灭种子上携带的病菌。将种子上的药液反复冲洗后,用25-30度的温水浸泡8-12小时。2.育苗播种:苗床做好后,要浇足底水,再喷3000倍绿恒1号消毒。然后撒一层薄薄的细土,把种子均匀地撒在苗床上,再盖上一层0.5-1cm厚的细土,最后盖上棚子保湿增温。3.苗床管理:播种后白天温度25~28度,地温20度左右。6-7天即可出苗。当70%的幼苗拱起土壤后,在叶子没有水的情况下,在苗床上撒0.5厘米厚的细土。通过填缝来保持水分,以防止幼苗根部结露。苗床应该有足够的水供应,但土壤不能太湿。当辣椒的高度达到5厘米时,苗床应通风和回火。通风开口应根据幼苗生长和天气温度灵活控制。幼苗可以在种植前10天在户外锻炼。炼苗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到位。如果幼苗过度生长,每公斤喷洒500毫升矮壮素或每公斤喷洒5毫升缩节胺。种植前,将黄可喷施天达2116的弱苗喷施在病毒灵或治病灵等根灌带的叶片上,对病毒有较好的效果。经营辣椒喜温、喜水、喜肥,但高温易生病,涝渍易枯死,肥多易烧根。在整个成长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要求。种植后,收获前要促根促苗。从采收开始到盛果阶段,要促苗攻果;进入高温季节后,要保护好根系和幼苗,防止缺苗死亡;结果后期要继续加强管理,增产增收。1.收获前的管理。这一时期地温较低,根系较弱,应大力推广,略加控制。即轻浇早追肥;勤耕,蹲苗;幼苗慢浇、轻浇可结合追少许粪水,浇水后及时翻耕,保温保湿,促进生根。蹲苗不宜过长,10天左右左右。小浇水,小蹲,可以调节根苗关系。蹲苗后及时浇水追肥,提高前期产量。追肥以氮肥为主,结合施用部分磷钾肥,以促进幼苗健壮,防止落花,并及时去除第一朵花以下主茎上的侧枝。2.从采收开始到结果期的管理。这个阶段气温逐渐升高,雨量逐渐增多,病虫害相继发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为防止早衰,应提前采收辣椒,及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幼苗和果实攻击,争取高温季节封垄。封垄前要培土护根,追肥结合培土进行。如此可爱的辣椒。高温季节及以后的管理雨季高温易诱发病毒性疾病,花落果严重,有时大量落叶。因此,在高温干旱年份,必须在干旱期开始时灌水,而不能在前期结束时灌水,以保持土壤始终湿润,抑制病毒病的发生发展。雨后施少量化肥保苗,及时灌溉,防止雨季后干旱形成病毒病高峰。高温季节应早晚灌溉。盛花期喷施800~1000倍矮壮素3~4次,保花增产效果好。4.缩果后期管理。雨季过后,气温转冷,青椒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因此,要加强管理,促进二次结果期的形成,提高后期产量。要及时浇水,配合浇水施速效肥,补充土壤营养的不足。需要注意的要点:1.春辣椒的苗龄在110天左右,有的可达150天以上。在北方地区,通常在播种前的4月中旬和5月下旬。辣椒本身产量高,稳定性好,但有些地方出现减产现象是因为品种退化。抗病性差,病害严重,种植地块要选在近几年,没有茄子,蔬菜,黄瓜,春天黄烟,白地。刚收获越冬菠菜的地块也不好。播种前7天左右,每亩地要施土肥5000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碳酸氢铵30公斤,作为基肥。按70厘米行距开沟,整平,起垄,覆膜等待种植。种植可按30厘米株距,两株相邻错开幼苗,每穴一株。每667平方米2500-3000个孔。2.从种植到结果期是辣椒田间管理的前期,管理要促根、促苗、促树。注意浇水和中耕。种植15天后,施磷肥10公斤,尿素5公斤,结合中耕,提高土高10~13厘米,保护根系不倒伏。进入盛果期后的管理重点是壮苗促果。要及时摘掉门椒,防止果实掉落造成生长衰退。结合浇水施肥,每667平方米追施磷肥20公斤,尿素5公斤,重新培育根系。注意排水防洪。需要结合喷施叶面肥和激素来补充营养和预防病毒。3.辣椒对多种除草剂敏感,尤其是2.4DEC。农药喷洒不当会对辣椒造成严重的药害。挑选一般在花凋谢后2~3周,果实完全膨大呈绿色时,或果实变黄或变红成熟时,即可采收果实。注意尽量多摘几次,果梗一起摘,植株上多留些果实,可以提高产量。残余植物再生残留的辣椒植株可以再生培养,辣椒苗可以长得更快,结果时间加快很多。首先,修剪植物从10月中旬到11月初,当辣椒收获结束,植株刚刚进入衰老阶段时,将在离地面15-20厘米的高度处剪掉辣椒树桩的顶冠,挖出老辣椒灌木,种植在保护区内,培养再生的辣椒苗。第二,培育再生苗选择深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苗床宽1.3-1.5米,深30-35厘米,长度不限。每667平方米施优质腐熟粪肥2000-2500公斤,过磷酸钙40-45公斤,生石灰30-35公斤,与表土混合,再浇人畜粪肥2500-3500公斤。床面“干透”后,再修整平整。在畦中种植剩余的辣椒植株,行距为8cm×10cm。种植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667平方米要施1500-2500公斤粪肥,以利于新根的生长。然后用竹片在床面上做一个小拱棚,间距0.4米左右,中心高度距床土0.5米左右,盖上塑料薄膜,四周压紧。床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越冬期如遇霜雪,应在膜上覆盖双层膜或稻草进行保温,膜内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70%。如果膜内壁没有水滴,床土变白变硬,要及时浇水。春季过后,辣椒根茬再生苗生长加快,需及时施肥,每667m2施尿素4-5kg,稀肥3000-4000kg,每15天左右追肥一次。当幼苗长到5-6片真叶时,逐渐揭膜炼苗3-5天,然后移栽。第三,移植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3年以上未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地块,翻深25-30cm,每667m2施优质腐熟肥3000-3500kg,过磷酸钙40-50kg,草木灰125-150kg作基肥。选择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移栽。移栽苗木时要用根和土挖植株,株距70-80cm,穴距30-35cm,每穴2株。种植后将畦土压实,然后浇人畜粪水。四。田疃管理1.追肥浇水:移栽后至开花前,应轻施轻畜肥,勤施,以保持幼苗壮绿,促进花芽分化。从第一次开花到第一、二次分枝定型,一般需要控制追肥,否则会因氮肥过多而大量落花落果。当第一层绿色成熟果实接近采收,第二至第三层果实逐渐生长时,为使果实和植株继续快速生长膨大,应及时施速效肥1-2次。一般667平方米每次施尿素10-12.5公斤,人畜粪便4000-4500公斤,保证植株不施肥。在收获期,养分消耗较大,必须采用勤追、大力推进的方法。腐熟的人畜粪便可每4-5天施一次(每667m2加水500-750kg,分3-4次),早晚浇一次。所以进入盛夏,气温高,水分蒸发快,浇水时一定要弄湿,才能保证植物顺利度过夏天。转入秋凉后,就是秋椒大量挂果的时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7.5公斤,粪水3000-4000公斤,顶部果实仍能正常生长,保证后期高产。2.翻耕培土:再生苗移栽成活后,可轻锄1-2次。生长初期,重点培养土壤一次。在银行关闭之前,粗略地在行间松土一次。同时要高位培土,使行间沟深达到30-35cm,有利于排水和抗倒伏。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蚜虫是预防和减少再生辣椒苗病毒病的关键。移栽后发现蚜虫,即把1000倍的杀虫剂和800倍的乐果混合喷洒,就可以把蚜虫喷完。发现白粉病可每半个月喷一次1000倍的三唑酮,共喷3-4次。炭疽病可喷百菌清500-600倍,每7-10天一次,共2-3次。中后期还应注意防治螟虫(烟青虫),可喷胃复安2500倍液或2000倍液。5.收获收获青椒的时候,不能一次全摘。一般只收获2/3的绿色成熟果实。同时也不能挑太嫩的青椒,以果皱减少或果皮颜色变深为准,光洁。否则产量受影响,辣味不强。红辣椒不要过熟,红了就摘。过熟的辣椒不仅会失水,还会降低品质和产量,难以贮藏。早晚采收,中午采摘,果梗容易脱落,容易损伤植株。辣椒病害防治细菌性萎蔫病辣椒的致病特性:当植物患病时,患病植物的顶部叶子在白天枯萎,在阴天或早晚恢复。2~3天后,叶子保持绿色,但整株枯萎。切开病茎,导管呈褐色,将切口浸泡在水中,会有白色浑浊的菌液从切口流出。发病规律:辣椒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温度达到30℃~37℃,土壤含水量达到25%以上时,病害严重。当暴雨突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湿度大,蒸腾量大,病菌活动旺盛,病株增多,危害严重。当土壤的pH值为6.6时,病菌适合发育。预防和控制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2.调节土壤的pH值,每亩施石灰50~100公斤;3.实行轮作,防止连作或重茬;4.及时检查。如发现病株立即连根拔起焚烧,在洞穴内撒石灰粉;发病初期,可用100~200ppm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用150斤水一袋,湿润土壤,连续防治3次。每隔10~15天灌一次根,连续灌2~3次。流行病发病特征:在整个生长周期中,该病均可发生,且多发生在茎基部。该病发生在苗期,茎基部深绿色,浸水,软腐或猝倒,即苗猝倒。有的茎基部黑褐色,幼苗枯萎死亡;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厘米,边缘黄绿色,中心黑褐色;果实感染始于花梗,有一个初生的深绿色水浸斑,很快变成褐色和软腐病。湿度大时,表面即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上长出一层白色的霉层,干燥后形成深褐色条纹,病部以上的枝叶迅速枯萎。发病规律:病原菌的菌丝和卵孢子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卵孢子被雨水和灌溉水溅落传播。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3℃~31℃,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发生。预防和控制方法:1.如果辣椒疫病是土壤侵染,防治时必须用农药浇灌根部。2.防控的关键时间是6月中下旬?辣椒开花结果期,一般在第一次浇水后1~2天内进行灌根。3.有效农药为25%早霜灵或58%早霜灵锰锌,其浓度为500倍。每孔0.3~0.4公斤效果最好。白粉病致病特征辣椒白粉病由子囊菌亚科的立枯丝核菌引起。叶、老叶、幼叶均可感染。在田间,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这种疾病在稍微干燥的条件下很容易传播。病叶正面最初为黄绿色斑点,后扩展为边缘不明显的黄绿色斑点。患病部位背面产生白色粉末。严重时病斑密布,导致叶片全叶变黄,大量叶片脱落形成轻梗,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1.种植时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用新型高脂膜拌种(能击退地下病虫害,隔离病毒侵染,不影响发芽膨大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2.种植前深挖土壤,喷洒新高脂膜800倍液杀菌保温保湿。3.辣椒壮地灵应在辣椒的各个生长期适时喷施,以增强体内养分运输,提高辣椒对外来病菌的抵抗力。<fontface="A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