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民和县天气预报15天查询_民和县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09-12 人已围观

简介1.黄河的资料,全的2.甘肃积石山县离嘉峪关多远3.描写小雪的诗句蚂蚁开栏语的撰写一定要做到三问:一问位置的对面,追求对读者的吸引力;二问位置的旁边,确立对同行的竞争力;三问位置的根基,寻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力。三力合一,就是一家报纸的综合实力。“定位”一词,在新闻界越来越流行;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却又人言人殊。与其在纯理论中兜圈子,不如解剖一些成功的定位实例。好在我们面前就有一个,1995年元月由四

1.黄河的资料,全的

2.甘肃积石山县离嘉峪关多远

3.描写小雪的诗句蚂蚁

民和县天气预报15天查询_民和县天气预报

开栏语的撰写一定要做到三问:一问位置的对面,追求对读者的吸引力;二问位置的旁边,确立对同行的竞争力;三问位置的根基,寻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力。三力合一,就是一家报纸的综合实力。

“定位”一词,在新闻界越来越流行;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却又人言人殊。与其在纯理论中兜圈子,不如解剖一些成功的定位实例。好在我们面前就有一个,1995年元月由四川日报社创办的华西都市报,定位明确,效益显著,仅仅两年多,发行量突破30万份,被同行誉为“中国西部报林黑马”。那么,它是如何定位的? 该报总编辑席文举说:“报纸的定位,就是你的位置放在哪里,你的位置对面坐的是谁,你面对谁讲话。”“华西都市报的读者对象,就是现代都市的广大市民。我们在全省大中小城市发行,就是全省大中小城市的市民。我们重点在成都发行,重点是成都市的广大市民。”华西都市报面对的是普通的中下层市民,要办成一张“市民生活报”。

问位置的对面,具体就是问读者是谁,如何吸引他们?按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论”,读者选中某个媒介是要获得满足。尽管有人把受众可能获得的满足一口气列举出二、三十项,越琐屑越难于抓住要领。大处着眼,媒介提供的满足实际是两种成份,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

既然如此,报纸要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不外乎两个指向:突出实用性,增强可读性。实用性有深浅两个层次。浅的就是服务性报道,它传递日常生活中“怎样”、“如何”的实用信息。华西都市报创刊伊始,八个版面中就专辟了“生活服务版”。扩版后更将“实用”、“服务”灌注到其他版面中。它的实用信息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服务性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信息,帮助读者决定是否做某事,或者如何做某事。另一类,缺乏新闻的基本要素,但仍是很实用的服务性知识。如供电局通知哪些地方停电;如开通“服务热线”、“消费指南”,解答“买家电吃亏咋投诉”、“气表进水何处修?”等等。

这两类实用信息,实际上就是回答“怎么办”的“服务性报道”。它是可供日常生活使用的“行为指南”,读者能从中得到“直接报偿”。难怪《华西都市报》加大这方面的份量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认为买回去有用,对他们的生活很有参谋作用。

不过,服务性报道尽管很重要,它还只是实用性的浅层。如果突出实用性仅仅局限在增加实用信息,报纸是既不能在实用信息的“全”上同“生活小百科”、“家庭医生”之类的书籍或专业杂志竞争,又不能在实用信息的“快”上同广播、电视竞争。尽管“新闻纸也应当是实用纸”,“刊登比新闻更多的东西”已成为世界性的办报潮流,但新闻纸的“心脏”还是新闻,或者说,报纸的本质还是传播远比实用信息广得多的新闻。很少有人仅仅为找“行为指南”去读报纸,读报纸还是为获知新闻。尽管同一条新闻,有人用来消磨时间,有人用来了解社会,有人找到了“表示愤怒的机会”……

在这异彩缤纷后面隐藏着深层的实用性,异彩缤纷说明新闻有多方面的功用。一个理性的读者,他会追求“投入最少产出最大”,希望从一张报纸上得到新闻信息尽可能多方面的满足。(报纸的扩版潮,一个原因就是为满足这种深层的实用性。)华西都市报创刊时就提出,要改变“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等传统晚报观念,满足市民多方面的信息需要。它不断开辟各种专版,又几次扩版以增大信息量。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法制,从社会生活到国际风云变幻,从党的方针政策到天气变化、市场行情……凡读者关心的内容,都有所反映。既搞独家新闻,也抓大家都抓的新闻。追求“信息量大,知识面宽,一报在手,全知家事国事天下事。”①一报在手,如同进了信息“超级市场”,不是每样都买,每篇都读,但需要的东西大都找得到。读者从一张报纸上好多都能看到,花很少的时间了解多方面的信息,他就会觉得“产出极大”,觉得花钱买这份报纸“实惠”、“划算”,满足了也许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对深层实用性的需求。

再来说可读性。读报纸不是尽义务,读不读报,读哪份报的“弹性”是极大的,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会过份。要把公众从其他爱好--包括什么也不干的爱好中吸引过来,只有靠可读性。法国学者瓦耶纳说得一针见血,“一份报刊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的目标就是征服读者的兴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

都知道增强可读性要抓好稿,华西都市报是既抓拳头稿件的可读性,更下工夫抓大面积的可读性,提出口号:“每篇报道都要让读者喜欢。”他们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借鉴并嫁接各类畅销报的优势。生活类报纸畅销,就借鉴推出“生活服务版”;法制类畅销,就多登法制案件;广播电视报畅销,文化版就搞电视节目预报;文摘报畅销,干脆出“天天文摘”……嫁接还包括某些栏目,它的“市场经济报道”、“文化新闻”、“社会新闻”、“热点报道”、“体育新闻”……,都是从畅销报纸的某些名牌栏目学过来的。畅销说明受读者欢迎,可读性强;把可读性强的东西学过来汇集到一起,可读性就更强了。而各种内容杂交起来,也就同所学的东西大不一样了。

问位置的对面,是报纸定位的读者导向。或者说,以读者对象为基准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报纸要为读者服务,使读者满足来吸引他们。满足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要靠增强可读性来“抓住”读者,突出实用性来“稳住”读者,席文举总编说得好,“华西都市报用可读性打天下,靠实用性坐天下。” 当今报界,竞争愈演愈烈,任何读者群面前,都挤满了竞相对其讲话的竞争对手。问过了位置的对面,跟着就得问位置的旁边--还有哪些人在对同样的读者讲话,如何让你的声音穿过一片嘈杂?

问位置的旁边,具体就是问竞争对手是谁,如何赢得竞争优势?这是定位的竞争导向。或者说,以竞争对手为基准来确定自己的位置。熟读“孙子兵法”恐怕作用不大,战争是“双刃竞争”,两军相逢强者胜;报界是“三维竞争”,是双方外的第三方--读者决定胜负。读者握有选择权与裁判权。因而,赢得竞争优势就只有一条途径,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竞争导向必须联系上读者导向,对读者有吸引力才对同行有竞争力。与其到“厚黑学”中搬些鸡呜狗盗,我更看重工商界几句堂堂正正的大实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多我转。”

独家新闻就是人无我有。华西都市报是把独家新闻办成了一个名牌专栏--“新闻追踪”。94年底,上海某些人来成都举办什么“上海轻纺产品博览会”,实际是倾销伪劣产品。华西报记者发现后,连续推出多篇追踪报道;又与上海新闻界联系,互相供稿,同时见报,联合起来打。骗子无处藏身,也吸引了众多读者。中央电视台还来成都进行专题访。尚在试刊中的《华西都市报》一炮打响,开创了几家新闻单位、几种媒体跨地域联手追踪报道的先河。95年,华西报又推出“四川打工妹在山西倍受虐待”、“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追踪”、“国际大都会建筑质量低劣”、“陈道蓉之死”、解救被拐卖儿童的“孩子回家行动”……一年之内推出38个新闻追踪报道,一时间,成都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该报追踪的人和事。每搞一次新闻追踪,报纸的发行量就跃上一个新台阶。

再说人有我优。华西都市报往往把人家报道过的新闻接过来“炒”得火爆。96年1月,西南航空公司某航班,一打工妹丢失1万多元,全体乘客和空姐解囊无私捐助。各大媒介都报道了这曲“天上人间动人的歌”。华西报独出心裁,添油加火,联合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西南航空公司摄制了电视剧《蓝色旅途》,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全国的反响。“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成都市的“一号工程”,成都报纸没有不报道的。华西报从“黄河大合唱”想出个“府南河大合唱”,与府南河工程指挥部联合策划、主办“百万市民大参与”:举行有奖知识征答;召开拆迁户座谈会;组织老成都逛府南河;专家座谈;开展诗、书、画、楹联的捐献和征集活动;中小学生诗歌创作和朗诵活动……把新闻策划与追踪报道结合起来,不被动“等待”新闻热点而是自己“创造”出热点--记得卢斯曾经区分“快新闻”与“慢新闻”,从华西报的实践看,似乎还可区分“温新闻”与“火新闻”……

人优我特,华西报的副刊就是显例。报纸进入市场,就有“周末版”大战,“副刊版”大战,以至有人戏言,“不竞争喉舌而竞争屁股(报屁股)”。戏言归戏言,一番竞争下来,各报的副刊确实更好看了。优者如林,后起的华西报则着重突出“市民生活”的特色,把副刊版定名为“街坊”,打破传统副刊“名人写,写名人”的思路,用市民语言写市民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俗为主,俗中见雅,贴近生活,异彩纷呈。“街谈巷议”栏目发表小杂文、小言论,对社会热点、都市时尚、市井风气作观点鲜明的评论;“盖碗茶”栏目介绍成都历史沿革、市政街道、民俗民风、军阀土匪、神医国手、节日节气、轶闻趣事;“家经难念”对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邻里关系的烦恼进行倾诉与评说;其他还有“市民沙龙”、“市井切片”、“往事闪回”、“人生旅途”、“凡人心态”、“成都人在海外”、“说成都道重庆”、“成渝口头禅”……华西报副刊以它特有的市民化、都市化、通俗化风格而深受读者喜爱。

人多我转。成功必然引来模仿,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华西都市报的一些名牌栏目,随着模仿者的跟进,不久失去了它的独家优势。与其在原有地盘上“一山不容二虎”作恶性竞争,不如另开一片天。华西报在96年7月又出新招,开“特别报道”专版,着重刊登四大题材的特稿--“案件、人物、、热点”。每天一篇,一篇一版。借鉴通俗文学笔法,讲究悬念设置、情节渲染、细节描绘,使故事曲折多姿,高潮迭起。推出不久就赞声四起,引来省内外几十家报刊的多次转载。

竞争导向十六字诀,如果翻成定位术语,人无我有就是“跑马占地”--在竞争者之前取行动先入为主;人有我优就是“借梯登楼”--借助竞争者已经造成的声势翻进一层后来居上;人优我特就是“类别游离”--离开通常习惯或预期的那一类,归入独具特色的另一类去分割市场;人多我转就是“避实就虚”--避免“对着干”的竞争消耗,“绕开干”去另开市场,或者说,另找空隙跑马占地。单用某一种容易被人模仿,几种结合的整体则很难模仿。而这难于模仿的整体,就构成了较持久的竞争优势。 问过位置的对面与旁边,还得问位置的根基(根底或基础)。你凭什么立足,你以什么为资本持续发展?确定立足的资本,具体也就是问,自身特长、优势何在?这是定位的主体导向。或者说,以主体优势为基准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主体导向不外乎寻找优势,创造优势。华西都市报起步晚,读者市场已被市级晚报占领。要迅速崛起,只有发掘、寻找自身的独特优势。终于找到一个,它是省报办的省级晚报,与其他城市晚报的不同点,就是发行范围不一致,不在一个城市,而是在全省大中小城市发行。由此带来读者数量优势、广告市场优势、特别是新闻优势。在全省范围内选新闻,全省发生的事比一个市要多得多,全省的可读性当然超过一个市的可读性。

华西报一创办就着眼于全省,在各地建记者站与发行网。又根据四川当时拥有两个特大城市--成都与重庆的特点,把成都以外的重点放在重庆,要把华报办成“成渝晚报”。用席文举总编的话来说,“华西都市报既要同成都报纸竞争,又要同重庆报纸竞争。我们用两个城市的可读性来同只报道一个城市的报纸竞争,当然就有可读性的优势。若我们在成都的报道与成都报纸打个平手,我们还多了一个重庆的可读性。对重庆的报纸来说,若我们在重庆的报道与他们打个平手,我们还多了一个成都的可读性。这就叫1+1=2,实际就是1+1>2。读者也是一样,我们拥有两个城市的读者,广告也一样,拥有两个城市的广告,……对于一些广告客户尤其是想向重庆发展的客户尤具吸引力。……把华西都市报办成成渝晚报,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②不可否认,这个寻找并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的决策,对报纸的高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好多人正是要看两个城市的新闻而改订了华西都市报。

优势是可变的,随着重庆成为直辖市,以上优势会有些削弱。而可变,就既能变弱,也能变强。因而,比寻找“已有”优势更重要的是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势。前面说的突出实用性,增强可读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等,都是创造出了新的优势。而每一处优势,都是报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其中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在华西都市报创刊两周年庆典上有两句总结性的话:“导向正确让党和满意,贴近生活令市民百姓喜欢。”类似意思好多报纸都提过,总之就是上下都满意吧。借用一个剧名,可叫“一仆二主”。华西报似乎是“一仆三主”,还有“一主”就是新闻界。它的新闻策划往往别出心裁,响亮登场,给其他媒介提供新闻“由头”或“原料”,吸引得其他媒介自愿卷入,造成报道的强大声势,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声望。

河北某县有8名被拐卖的四川儿童,孩子小,记不清原有姓名、地址而无法送回。华西报得知这一消息,发起了“孩子回家行动”。派记者赴河南访并接回所有没找到父母的川籍儿童,先安顿在报社,再帮他们寻找父母。并发表宣言,呼吁社会各界资助这项慈善事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它抓住了一个上下都关心的社会热点,为政分忧,为民解难。成都市民和企业纷纷慷慨解囊赞助;四川省妇联表示赞赏,并要以实际行动参与;河北对拐卖川籍儿童做了专门批示,要严惩犯罪份子。

华西都市报根据一则新闻组织起一次社会公益活动,而这活动本身又成为万众瞩目的“大”新闻,给其他媒介提供了新闻“由头”或“原料”,新闻的“雪球”就越滚越大。华西报特派记者飞抵郑州,受到郑州晚报社长兼总编辑的专门约见。《郑州晚报》决定全力支持,并辟专栏追踪报道。接着,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相继报道了“孩子回家行动”。然后是港澳及海外,香港的《成都》和《港人日报》,美国、加拿大与东南亚的一些中文报纸和英文传媒都报道了这一新闻,香港无线电视台还播出了“孩子回家行动”的专题报道。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华西都市报成了报道对象!人帮人,同行也是“亲家”--关键是你得干点有意义、有新闻价值的事成为同行的“新闻来源”,满足同行对新闻的“贪婪”需求!把这点再联系上“为政分忧,为民解难”,“一仆三主”,就能让“上下左右都满意”,得到官方、老百姓和新闻界三方的首肯。我认为,这是华西都市报的特殊本领,或者说,探索、创造出的一个独特优势。它创刊不久的一批独家新闻,如上海轻博会、“郭燕”、王姬拒飞重庆……,正是被其他媒介转播转发之后,在“三方”首肯中声誉鹊起的。

自报纸进入市场,开始了对读者、竞争的强调,但似乎又走过了头,以至有人提出要从“传者”本位转为“受者”本位。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该不是说要把报纸办成“风向标”吧,昏头昏脑跟着读者转却没有“根”。讨读者喜欢很有一套,如何获得其他成就却不甚了了。报纸要有超过迎合读者的展,就必须不断回到根基上,“起点”上去,严格审查自身的优势何在,这些优势适合昨天还是适合明天,还要创造哪些优势才能促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看来,传者、受者与竞争对手都不能作“本位”,本位是在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这就是一张报纸的“定位”。

定位一词用在很多场合,它的实质,是确定人或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定位也非今天才有,在经济体制下,各家报纸也有定位;只是,它的位置是由、由上级规定的。一个财政拨款,一个公费订阅,保证了报纸没有生存压力。上级在操心报纸的定位,自己就不必操心了。故几十年来,新闻界少闻“定位”之声。

可惜好景不长,终于到了市场经济。绝大多数报纸要断“奶”、断“皇粮”,依靠财政拨款而生存的老路走不通。公费订阅市场日益萎缩,不断扩大的自费订阅市场又是“读者主权”。雪上加霜,久违了的报业竞争也越来越张牙舞爪……市场经济风烟滚滚,报纸的绝大多数,再也逃不开以上几种因素或多或少造成的生存压力。要生存,拿证据来!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行使专业化的社会职能,因而占据一个他人不可代替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什么,在何处?绝大多数报纸,再没有上级来、来规定;得靠自己到市场上--市场就是今天的社会分工与交换体系--去寻找、去确定。无忧无虑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定位成了“自我”定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这问题又变得分外严峻,简直就是“自我”寻找自身的生存位置。于是,仰观宇宙之大,新闻界一片“定位”之声。增加了自由,也增加了责任,增加了焦虑,“定位”、“定位”,叫得人好心跳!

“我从何处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定位就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今天就是市场--确定“我是谁?”扮演何种社会角色,行使哪些社会职能,占据哪个分工位置。如果要说“本位”,这分工位置就是本位。毕竟,人或组织来到世界上,就是要分工做某些事。而分工必然伴随交换,故得确定你的交换对象;交换具有排它性,必然产生竞争,又得确定你的竞争对手;竞争是长期的较量,要兼顾近期的“先为可胜”与长期的“先为不可胜”,后者就得确定自身立足的资本。

具体到报纸的定位,那就是要问三个问题:一问位置的对面,这是定位的读者导向,它追求对读者的吸引力;二问位置的旁边,这是定位的竞争导向,它确立对同行的竞争力;三问位置的根基,这是定位的主体导向,它寻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力。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三力合一,就是一家报纸的综合实力。三力指向三极:读者、竞争对手、自身。定位就是在三极之间综合平衡,把三种导向贯通确定一个位置。一个成功的定位,就是发挥自身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华西都市报两年多的高速发展,证明了它定位的成功。一个成功的定位,就叫“到位”,行使特定的社会分工职能到位,扮演特定的社会分工角色到位。它的外部表现,就是服务公众到位;竞争抢摊到位;扬长避短到位--不到位就是“错位”,轻则尴尬乱套,重则狼狈砸锅,老错位就要被淘汰出局。那么,华西都市报的种种到位方式,它成功定位背后隐藏着的那个“定位三角”,能否对市场经济下的报业,提供某些更带普遍意义的启示呢?

黄河的资料,全的

天凌:

是岁远凄,栗临山鸠。风烟淡寥,初晨露甫,白玉襟富春之见,不记(舟周)时。近葭月中,因党庆乃还。然数日之归,就不能语之。始汝书未起,长思而目哀,知云而记庆照。不至,憾闻汝往,自执其言也。卿善三史,辽观次白,而落之盈室,旷望乎?昔近乎?余所以难解也。因不可与之,屯佳慕没,使宾客手,卿之受者,决夙无回也,以为圣寿。

若夫葵未之末,尚可世也,安得鱼乐焉?四年期尽, 遂投笔而独行,论军啖宴,而不知岁序终于少年。怀治世之志,淡仕卿之利,乡人奚落,少言交于县中。夜长而独人,泪襟阑干,卿意何规?十三联姻,动荡三界,岂汝之过邪?再忆夕情,民和之失意,早年尝困二人也。繁书沉令,焉置何往?卿承全权,处之挥灰,城内信服,城外和融,尽尚尽美,引以冰凌之绝盛,何也?悔余无功,而禄至如纷沓。呜呼!今亦同衾续暖,此不知尽言拜谢。固汝之辰礼,不勉而过之,吾耻初霸。游亲戚之沿而未谋,无怀于汝而喜之识初,旁日轻耳相济,卿语倾心,静如止水。然以往多屈理委人,终灭而不存也。咄咄之行,即道文空,则何伤?

是日,凌与鹏复用,此当庆之时,属祈婚之函,忆之《寻梦》三文,久观不厌,而《冰魂》之音,绝唱千古,亦不为吾苟得也。

祈婚始而竟相忘,祈婚末而不自彩。仙诗寄梦,化落蝶破,希翼流芳,觞情尔雅。绝天之鸿冥,共冰凌与存,当时会逢,天缘述之未了也。随冬风乃送莺歌,吟寒雨乃成云裳。惜宇宙无尽而不情,挟乾坤迷幻而遗声。幽禁山林,落木青黄,是岁之无常也。若卿其间,胜凤舞重重,成万物之举,则罪之非无理焉?

孤往携子,着天女以戴云霓,踏红莲以端紫霞,磬白马,业侠名,黛发飞珏,盈庭舞步,凤容温宛,...六月既望,暑重风轻。浮藻多虚,才塞目瞑。心失不知所言,谨此素表以辞,再拜凤女阁下。公七月初天宗王暨昌林侯康白。

甘肃积石山县离嘉峪关多远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1.2~1.3米。 地理环境: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生态特征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句、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渔业生产: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现在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 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 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 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径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 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 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 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 为上、中游 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 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 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 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 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丰富。鱼类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径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

描写小雪的诗句蚂蚁

积石山县离嘉峪关开车大约762.4公里,开车需9小时28分钟,途径道路主要有张汶高速和连霍高速公路。

在出发前,应该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刹车、轮胎、发动机等,确保车辆能够安全、顺畅地行驶。从积石山县到嘉峪关的自驾路线大致为:从积石山县出发,沿张汶高速行驶至青海省民和县,然后转入G30连霍高速,一直向西行驶,经过甘肃省的武威市、酒泉市,最后到达嘉峪关市。

在从积石山县到嘉峪关市的行程时,建议提前查看交通路况和天气预报,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调整行程。同时,确保车辆状态良好,并遵守交通规则,以确保行车的安全和顺利。

长途出行注意事项:

1、规划行程:在出发前,详细规划好行程,包括目的地、路线、住宿等。了解沿途的天气、交通状况以及任何可能影响旅行的因素。

2、带上必需品:根据行程的需要,带上足够的食物、水、药品和急救包。此外,还要带上必要的衣物、卫生用品以及任何特殊需求的物品。

3、保持通讯:确保手机充满电,并带上车载充电器。下载好离线地图以防万一,同时保持与家人或朋友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你的行踪。

4、安全驾驶:在行驶过程中,遵守交通规则,保持车速在限速范围内。避免疲劳驾驶,定时休息,并确保在行驶过程中保持清醒和专注。

5、注意路况:时刻关注路况信息,特别是在山区、雨雪天气或夜间行驶时。遇到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时,要减速慢行,确保安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描写小雪的诗句蚂蚁森林答案是:天下撒来云母粉。

天下撒来云母粉,人间唤作豆秕灰出自元代文学家陆文圭的《十月下旬骤寒小雪》。在诗人眼中,雪是一片洁白明亮的云母粉,在农户眼中,雪是豆秸燃后的灰烬,寓意大丰之年。绿杨阴里白沙堤写的是春日美景。

首句朔风翻屋浪喧包,泼墨浓阴扫不开,形象地描绘了寒冷的北风吹翻房屋,浪涛喧嚣,浓重的阴霾遮天蔽日,难以扫除。这种景象给人一种阴冷、压抑的感觉。

天下撒来云母粉,人间唤作豆秕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云母粉,形象地描绘了雪花轻盈、洁白的形态。同时,又将雪后的大地比作豆秕灰,形象地表达了雪后大地一片银装的景象。

细民共喜宜新麦,老子先须探早梅,则表达了人们对小雪节气的期盼和喜悦。老百姓希望新麦能够丰收,而诗人则更加期待寒梅的绽放。这里的细民和老子则分别代表了普通百姓和诗人的形象。

气象变化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表明东亚地区已确立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低压或低槽东移,就会有大规模冷空气南下,从而带来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节气中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反映气温与降水量。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